济宁高新区:数字化赋能 探索产业链无废内循环发展新模式
2024-10-183
近期,济宁高新区“数字化赋能园区产业链无废内循环发展模式”案例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无废园区”典型案例。济宁高新区通过优化园区固废管理体制,健全固废循环利用体系,指导企业源头减废、提升固废处理能力,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实现园区内优势互补,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重点行业资源产出率持续提升。园区将工业废弃物资源化设施纳入环保基础建设范围,形成了固废及再生资源的研究、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利用的循环利用模式,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工业废水循环使用、处理及再生利用项目,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完成对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在热电厂产生区和煤炭主产区消耗区建立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发展模式,实现大宗固废应用于工程建设、基础材料等方面的利用。济宁高新区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区,聚集了以山推股份、重汽商用车、辰欣药业、鲁抗医药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大中小企业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业态。制定了《济宁高新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创建了生态园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示范区,推行企业清洁生产,提高园区内企业清洁生产关联度,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企业通过率保持100%。关注企业间存在的水多级循环使用、副产品加工、废料循环利用、供应链、循环产业链、蒸汽—热水多级利用等产业结构的内循环设计。工程机械实现了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纺织新材料实现了从原材料生产到产品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生物医药行业产生的废弃物料经过提炼加工成为符合国家标准的其他产业原辅材料,热电行业产生的大宗固废完全实现资源化利用成为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用途的原材料,增强了产业链的强度和韧性,打通了产业链之间、上下游供应链之间的“无废”内循环。园区积极探索企业数字化转型新路径,打造了工业互联网园区+平台的服务体系,建设运营“产业大脑”平台,加快推动完善涵盖能源、资源、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数据信息的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在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纺织等行业开展再生资源全生命周期数据的采集、管理与应用,在园区、企业开展能源资源数字化管控、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资源回收利用信息库等系统建设,实现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园区支持企业开展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对主要用能设备、工序实施数字化改造及上云用云,探索推广“工业互联网+资源协同利用”新模式,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下一步,济宁高新区将继续研究部署“无废园区”工作任务和重点。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细化措施、落实责任。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无废园区”理念,大力培育“无废企业”“无废工厂”将绿色发展进行到底。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