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聚焦全球协同减碳!北工大再次以第一作者单位在《Nature》发表论文
最新动态
聚焦全球协同减碳!北工大再次以第一作者单位在《Nature》发表论文
2025-10-247
图片

2025年10月23日,在左铁镛院士指导下,依托材料循环低碳再生全国重点实验室,由北京工业大学吴玉锋教授团队牵头、青年教师翟梦瑜为第一作者,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井冈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在国际高水平期刊《Nature》刊发了题为《A circular economy approach for the global lithium-ion battery supply chain》的研究论文,标志着学校在新能源关键产业链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重要科研进展。该论文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425004、52400234等)项目的资助。




文尾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报道原文

成果背景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驱动下,锂离子电池作为能源转型和交通电气化的核心技术,其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然而,这一“绿色产业”的背后,其自身的全球化产业链条也隐藏着碳排放。从上游资源开采、中游材料精炼到下游电池制造以及循环利用,锂电池供应链地理上的高度分散,不仅导致碳排放分布不均,也使得碳足迹核算与管控变得异常复杂,对全球协同减碳构成了严峻挑战。


成果内容


全球锂电池供应链2018-2022年

累积经济产出与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锂电池供应链未来经济产出

与温室气体排放趋势预测

不同循环利用情景下的区域和部门排放变化


研究的核心创新在于率先构建了“锂电池全生命周期可计算一般均衡(LCCGE)模型”。该模型首次将生命周期评价的微观技术细节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宏观经济动态相结合,从而能够精准模拟不同政策、技术及贸易策略对全球供应链经济效益与环境足迹的连锁效应。基于此模型,首次定量揭示了全球锂电池供应链中的“价值-排放悖论”:附加值较低的采矿环节,以18.78%的经济价值贡献,产生了38.52%的碳排放;附加值较高的正极材料生产环节,以34.82%的排放,创造了42.56%的经济价值。这一结构性失衡表明,产业链脱碳的关键在于制造环节的重点治理,并迫切需要发掘循环经济的减排潜力。通过对上千种复杂情景的系统性模拟研究,证实了单一的减排政策的效果相对有限且易引发“负担转移”等负面效应;并提出了一种实现产业深度脱碳的最优路径,即“全球协同+区域定制”的综合性战略框架。该框架建议各国在技术、贸易和环境政策上展开跨区域合作,同时根据自身在供应链中的角色量身定制各自的循环经济策略。


成果意义


四种区域合作方案下的排放强度变化

循环经济策略的系统性分析

研究系统性地揭示了全球锂电池供应链脱碳过程中,经济效率与区域公平之间的复杂权衡关系,为全球治理提供了超越单一视角的综合决策依据。研究提出的最优策略框架,为有效应对上述挑战提供了协同治理机制。在该策略下,预计到2060年全球锂电池供应链的平均排放强度可降低35.87%,其中中国的减排潜力可达42.35%,美国、欧盟的减排潜力也分别可达39.14%、37.28%。

同时,研究为该战略框架的落地实施提出了具体抓手,强调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全球大数据,推行统一的碳足迹核算方法与标准。该体系将为构建公平的国际治理框架、促进循环经济技术转移奠定基础,从而确保全球在追求气候目标的同时实现包容和公正的发展。该成果不仅为全球锂电池复杂供应链的深度脱碳提供了科学蓝图,也为引领全球锂电池绿色产业链重塑贡献了基础研究新动能。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报道原文!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